资讯动态
莒南厉家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山东水土保持先进典型事迹选编系列(2)
发布日期:2020-01-26 浏览次数:5766
新中国成立之初,沂蒙山区山高涧陡,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沂蒙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战天斗地,把革命精神转化成改变生存环境、整山治水的强大动力,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沂蒙山区成为上世纪60年代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这其中的典型就是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厉家寨。
2019年9月17日《山东新闻联播》:愚公移山的厉家寨
厉家寨村位于临沂市东部丘陵莒南县境内,处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零星,三山环绕,五岭起伏。“这个地方的特点就是秃山秃岭多,沟壑纵横,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把土地破坏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当地民谣谓:“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五天不下雨是大旱,连下几天雨到处泛滥,连旱几天找不到水源。”“穷山恶水种地难,又怕涝又怕旱,十年就得九年歉。”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之恶劣。全村6500多亩可耕地,被许多山岭、河沟分割得零零碎碎,“瓢一块,碗一块”,有的十几块地才能凑成一亩。另土地中有5400多亩是倾斜不平的梯田,90%的是土层瘠薄的土石渣子地,粮食亩产平均不过100斤。穷山恶水、支离破碎的土地严重制约了厉家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为改变这种状况,厉家寨人民治山改水,依靠集体力量,完全改变了厉家寨区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系统。
昔日劳动场景
1952年起,厉家寨人党总支书记厉月坤的带动下,通过深翻整地以求粮食增产,将零碎地块整成大块耕地。在深翻整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厉家寨人还创造了闸山沟、修水库、建梯田与植树造林相互结合的山区防洪、蓄水、保土的水土保持系统。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总支书记,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经过几年奋力拼搏,厉家寨累计凿通三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水塘、300多道水沟,改修12条小河,把上千块横七竖八的小块地削高填洼,深翻整平118块大地,增加耕地面积192亩。1956年,厉家寨粮食亩产达到550斤,提前8年实现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
在深翻整理的大块田地过程中,厉家寨人也发明了如何避免洪水冲击的“整沟洫梯田”办法。即:把梯田整平,在每层梯田的地堰下边分段挖水坑,挖出来的土铺到梯田里加厚土层,靠山下的一边包好地堰,防止被山洪冲毁。这样下雨时,坑里能够存水,旱天可以用来浇地,如果雨下大了,山洪较大时,就再开小沟排水,以免山洪将地堰冲坏。1955年,一年里就整沟洫梯田1500亩。1956年8月,大山农业社在参观费县汪沟区水土保持工作以后,将沟洫梯田的做法进一步发展成为“三合一成功”梯田。参照费县经验,将梯田地堰重新加高加宽,当中深凿整平,再在梯田的里边(即上层梯田地堰的下边挖沟,沟宽一尺,深二尺,一头修上水簸箕存沙土缓水),迫使水倒流。这就比原来的沟洫梯田前进了一步。因为梯田的土壤较松软,表土平坦雨小时能保蓄水分,雨大时水从水簸箕流出,不但能抗旱抗涝,也能避免水土冲刷。这种“培埂挖沟,深翻整平,倒流水”的梯田群众叫它“三合一成功”梯田。到1957年春,已经整理这类梯田1600亩。
介绍厉家寨先进事迹书籍
1957年10月,莒南县上报《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信息。反映的主要内容是,莒南县厉家寨乡大山农业合作社建社以来,产量年年提高,社员生活步步改善,已经成为风吹不动雨打不散的合作社。所以能够这样,除了支部工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强,并且不断改善合作社经营管理以外,主要是他们发动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千方百计克服山地瘠薄、水源匮乏、农具落后等困难,全面发展山区生产,现在继续努力,争取1957年更大丰收。信息详细介绍了该社如何由贫穷走向富裕,如何通过深翻整地、开展综合水土保持,如何普及良种、改进耕作、开辟肥源、合理施肥、改良农具等途径发展生产的具体做法和措施。10月9日,毛泽东同志欣然批示:“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一九五八年二月以前直接寄我。要是经过考察无虚假内容的一个合作社的生动叙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谢。此外,省、地、县三级的农业计划纲要,也请你们同时寄给我。尚未做好的,可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寄给我。”当时,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这份批示印发给了所有与会代表。厉家寨成为被毛泽东同志作出批示的屈指可数的几个村之一。从此,“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成为上个世纪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
毛泽东同志的批示引发了全国性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大生产运动,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改造自然的士气,先后有50余万人次到厉家寨参观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建设。1957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山农业社做出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开山劈岭填沟挖渠改造自然》的文章,并配发“编者按”:大山合作社开山劈岭、改造自然、建设山区的壮举,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愚公移山改造自然的好榜样。这个英雄的合作社,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勤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正是这种改造自然、再造农田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成就了厉家寨奇迹。
厉家寨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愚公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干劲和信心,不折不扣地成为中国五六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57年山东省政府奖励锦旗一面,旗文是“开山劈岭,改造自然,建设山区的英雄旗帜。”1957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会议上介绍了厉家寨战胜穷山恶水的事迹,还展出了五十年代厉家寨沙盘模式,对厉家寨的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授予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紫红色特制锦旗“英雄社战胜穷山恶水。”这也厉家寨人民得到的最高的表彰荣誉。1958年荣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奖励的锦旗一面,旗文是“高举红旗,乘胜前进,为达到水土保持更高标准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工农业同时树立了两面大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南北。而“大寨现象”的成功缘起便是厉家寨整山治水改变自然的壮举。1958年、1965年山西大寨人前后两次前来厉家寨参观学习。1965年12月9日,时任山西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和“铁姑娘队”队长郭凤莲,按照周恩来总理“石头缝里可以栽树,酸枣树可以结大枣,植树造林要向山东厉家寨学习”的指示,曾专程到莒南厉家寨参观学习。1964年陈永贵在山东济宁作报告时称“有了厉家寨以后才有大寨,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
1965年11月,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铁姑娘”郭凤莲在厉家寨参观劳动
毛泽东批示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后,厉家寨人依靠“愚公移山”精神,又接连实施了新愚公水库、葡萄山电灌站、葡萄山坡人造地、青年石渠、南湖石渠、石人顶大渡槽等十几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1958年初,厉家寨人开始治理大山河这条“只见沙滩不见水、沙石底下水潜流”的怪河。筑起了一条140多米长、8米宽地下拦河大坝,实现了“大山河底截潜流”的创举,形成了蓄水40万方的“地下水库”。1964年初,厉家寨党支部决定根治葡萄山,利用“围山河”、“捆山坳”和拦沙坝,将葡萄山从“野山”变成栽有5000余棵果树和70多亩梯田的名副其实的“葡萄山”,昔日依山而下的洪水,在围山河工程完工后,改竖水为横流。同年11月,厉家寨党支部又自力更生,奋战两个冬春,修建龙潭、龙门两座水库,其中龙潭水库共开出6300方石头,73700多方土,筑起一道长170米、高20米的大坝。两座水库蓄水240多万立方,利用两条长达十里的干渠,让两座水库的水跨过葡萄山,飞跃五岭,绕过大山,流进层层梯田。1970年,全大队80%的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接着,为了使石屋顶、石人顶、小山顶、凤凰顶和横北梁的“四顶一梁”的400亩耕地免受干旱威胁,厉家寨人又修建了葡萄山电灌站、石人顶大渡槽、新愚公水库等工程。最终使厉家寨大队水库、塘坝的蓄水总量达到400万立方、农田自流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水利化、绿化、水平梯田化”的三化标准。
在大山农业社的带领下,厉家寨人民实现了改造自然、再造农业生态系统的奇迹。与大寨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一样,厉家寨也实现了整治“三山五岭两道河”的创举,实现了“坡地变梯田,薄地都深翻;小块变大块,沟底变平川;山沟有水库,平地有井泉;竖水能横流,旱地变水田;荒山戴绿帽,牛羊满山涧;往日穷山沟,今日成乐园。”这样,在三山(大山、葡萄山、气脉山)、两河(大山河、寨子河)、五岭(东岭、小岭、魏家岭、英雄岭、凤凰岭)之间,留存下了“凿通三道岭,叫竖水横流”、“开山修水库,蓄起天上水”、“大山河底截潜流”、“葡萄山上围山河,改竖水为横流”等众多水利水保工程,实现水库连环,渠道如网,能灌能排。
厉家寨毛主席广场及展览馆
厉家寨人在战胜穷山恶水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尊重科学、追求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厉家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厉家寨精神的核心内涵,是20世纪50到70年代厉家寨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出了“劈岭填沟”、“让河流改道、叫土地翻身”、“向大山进军”、“比建设社会主义的劲头和决心”等等雄壮的口号,形成了一股排山倒海、翻天覆地、无坚不摧的力量,是整修“三山五岭两条河”辉煌壮举的精神源泉。“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这是厉家寨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在整山治水的过程中,厉家寨党组织勇敢地承担起领导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坚持发扬民主、群策群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这是厉家寨精神的鲜明特征,厉家寨人面对当时的荒山秃岭、沟壑纵横、土地“瓢一块,碗一块”的自然现实,没有悲观消极,没有顺延前人靠天吃天的麻木做法,而是大胆创新。可以说,厉家寨精神是厉家寨人民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结晶。“尊重科学,追求和谐”是厉家寨精神的永恒主题。厉家寨人战天斗地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在尊重科学规律、追求天人和谐的理念下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厉家寨人科学规划,科学决策,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水土保持、山区开发、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用实践生动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汲取的宝贵财富。
今日厉家寨社区及高铁站
延伸阅读:砂石山区梯田规划布局技术经验调查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
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为会议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