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龙口下丁家—“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山东水土保持先进典型事迹选编系列(1)
发布日期:2020-01-25 浏览次数:6934
编者按: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为摆脱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面貌,勤劳勇敢的齐鲁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披荆斩棘,艰苦奋斗,踊跃投身于整山治水、改造山河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的先进典型,为让齐鲁大地重新披上绿装、确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宁、百姓共同致富奔小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时代赞歌。
为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宣传先进事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通过多方征集史料、查阅文献、整编资料、走访当事人等多种手段,集中介绍建国至今一批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本篇所要报道的是烟台龙口市下丁家。同时欢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新闻线索或来稿来函,真诚感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翻开《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704页,有这样一段记载:“在这一时期(6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涌现出许多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山东省黄县下丁家大队(如今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村,编者注)为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提出“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口号。他们劈山筑库,拦河打坝,把山上的水蓄积起来,从河滩到山顶修建了10多座水库,形成一个“三层楼式”的灌溉网,将14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地,使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全面发展。”该书评价说:“正是许许多多像下丁家大队的农民,在国家遭受暂时困难的关头,以苦干、拼命干的精神,肩负起富强国家的重担。”
昔日整山治水劳动场景
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下丁家人在“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王永幸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山是和尚头,光溜溜;地是一层皮,乱石窝”,年景“十年总有九年旱,庄稼见种不见收”,粮食亩产仅有200斤左右的穷山沟,建设成“看山山青,看地地平,沟沟有水,库库相连”,山顶林、山腰果、山根梯田种粮食,粮食亩产多年稳定在2000斤以上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丁家高山水库
在上世纪60年代,下丁家大队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报纸、广播、街头的墙报和宣传栏,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下丁家”的名字,下丁家的故事还被编为连环画,成为小朋友爱不释手的读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多次来到下丁家,拍摄纪录片和宣传片。1965年,下丁家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战线的红旗单位。1966年,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幸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6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述王永幸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1979年受国务院通令嘉奖,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除国家领导人外,前来参观考察的国际友人涉及阿尔及利亚、朝鲜、缅甸、加里曼丹、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匈牙利、法国等数十个国家数千人次,联合国有关部门和组织也来访过十余次。
下丁家宣传读物
为了传承“下丁家精神”,龙口市以下丁家村为核心,建设了下丁家精神展厅,重新修建了环山路,对高山水库等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事例和当年劳动用的工具,展示了下丁家人敢为人先、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当年修建的高山水库像一座丰碑一样屹立在青山绿水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龙口人民。依靠水资源的优势,当地大力发展大樱桃、葡萄、蓝莓等产业,百姓收入节节攀高,长期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首位。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试点县等众多荣誉。
今日龙口下丁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向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探索追求。下丁家精神在传承,必将新时代绽放出新光芒。
延伸阅读(点击下载):看新愚公怎样整治山水田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