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2023年十件大事
发布日期:2024-01-03 浏览次数:88
1、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领导机构
8月8日,组织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张建德、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波、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崔建国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高度评价了第四届理事会取得的工作成就,“有力支撑了全省水土保持事业跨越发展的黄金五年”,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监事工作报告、章程修订案、会费收取及使用管理办法等,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王明森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赵琳等7人为副理事长,理事125人、常务理事37人;杜守建为监事长,崔步礼为副监事长,赵红兵等4人为监事;马良为秘书长,副秘书长7人。这次大会是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水土保持事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对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独特作用,团结引领全省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从业者坚持“四个面向”,听党话跟党走,勇攀科技高峰,奋力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2、获批并实施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4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3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我会申报的“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 生态赋能绿色协调发展”成功入选,是全国水利行业系统2个入选项目之一,也是全省8个入选项目中唯一一个省级学会。9月23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培训通知。10月20-24日在临沂市费县成功举办,来自宁夏、新疆等全国各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参加了培训进修和现场观摩。
3、联合主办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
5月30-31日,为纪念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在德州市夏津县联合主办“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做主旨报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监事长、原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宁堆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强,山东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宋书强,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王明森,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邵红双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邀请了中国水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硅砂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40余名专家,围绕新时代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等专题开展了热烈活跃的学术交流和建言献策。论坛受到了山东新闻联播、齐鲁网、人民政协网、科技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4、创新“党建+”模式,促进党建业务双融合双提升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学习培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力引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9月11-16日,组织党员和会员代表20余人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阿拉尔市开展学习培训。在柯柯牙纪念馆、屯垦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实地观摩了柯柯牙绿化工程、水利部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风蚀观测站、中科院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阿拉尔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兵团水土保持学会、塔里木大学、兵团第一师水利局等单位机构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10月24-28日、12月26-29日,结合承办的山东省科协党校“红色引领行动”系列活动、水利部水利技术示范项目(SF-TJ-202310)等,在临沂、淄博分两批次举办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九间棚党性教育基地和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参观学习,培训学员220余人。
5、资助科研创新,取得一批丰硕的自主原创科技成果
立足学术引领职能,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关键核心领域,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4月28日,组织召开了学会重点领域创新项目验收暨科技成果评价视频会议,至此第四届理事会期间资助的11项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完成科技成果评价。据统计,学会自筹资金110万元,立足山东实际,资助土壤侵蚀机理及气候变化响应过程、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及对气候变化响应、三维激光扫描等高新技术应用等重点科研领域,取得一批丰硕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8篇,核心论文16篇,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培养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7人,博士硕士20余名。12月7日,学会承担完成的《社会组织参与山东省“数字黄河”建设研究》课题(编号SDSHZZZJW-2023-003),顺利通过山东省社会组织总会2023年专项调研课题结题验收,入选结集出版的《社会组织服务新论》。
6、厚植人才培育土壤,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4月28日,发布第六届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共评选突出贡献奖3人、优秀论文奖19篇,优秀示范工程奖7项。该奖项于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后设立,2019年7月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社会科技奖励备案名单(奖励编号0014)。截至2023年,共评定科技进步奖16项、突出贡献奖18人、优秀规划设计奖50项、优秀论文奖101篇,优秀示范工程奖28项,全省已有615位科技工作者、195项成果获此奖励。获奖项目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显著提升,奖项辐射面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十余项成果获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规划设计奖、省科学技术奖。
7、举荐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获评高水平奖项
4月10日,推荐的山东省水量计量中心成功入选“2023-2025年度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12月6日,推荐的泰安市泰山区安家庄、济宁市邹城市五康轩、淄博市淄川区镶月湖3个科技示范园被评定为第七批10个“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刷新了全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获评纪录;推荐的“沂水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新建鲁南高速铁路(山东段)生态保护设计”、“兰陵县压油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施方案”等3个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优秀设计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同时,学会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23年度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这是连续七年当选先进;王明森理事长荣获“2023年度省级学会优秀理事长”;马良秘书长获评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第三届“绿色生态工匠”、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23年度省级学会优秀秘书长”。
8、着力完善智库体系,打造服务科学决策平台
紧抓建设科技创新智库战略机遇,完善“小中心、大外围”智库体系,服务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9月,将原学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更名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全省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连续三年提供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的技术支撑,服务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服务济南市小清河、邹城市五康轩等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规划、功能提升和中期考核。6月20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蒲朝勇司长与省水利厅黄红光厅长视察了济南市小清河湿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给予了高度评价。
9、多维发力,构建新时代水土保持科普生态
坚持科普工作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导向,从基地、展馆、研学、活动、读本、视频、标识、团队、人才等方面多维发力,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生态日、科普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以全省5个“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和21个科技示范园为阵地,广泛发动会员,全年持续不间断开展“进党校、进社区、进学校、进园区”科普活动。3-4月,在京沪高铁济南西站、龙奥大厦、济南广电的巨幅广告灯箱、22块户外LED大屏、400台室内电视,投放为期两个月的水土保持公益广告,迅速掀起了社会关注热潮。1月31日,主编的画册、读本、音视频和文创产品在第五届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创历史新高。7月13日,“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科普服务团队”连续第三年入选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是继2022年“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科普工作室”被省科协、省科技厅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之后的又一殊荣。
10、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开展会员信用评价
5月31日,公布2023年会员技术服务信用评价结果,这是连续四年开展会员信用等级评价,共评定5个AAA级、20个AA级、6个A级信用单位。2019年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促进行业自律,根据《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学会印发会员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行业及全省省级学会第一例信用评价工作。工作中引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第三方,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标准化流程,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同时入选全国科协省级学会典型案例、全省科协系统“百项典型好案例”。该工作较两办意见(2022年3月《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2022年12月《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提前了两年,为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提供了山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