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跟着无人机“盘点”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技术抗旱新成效
发布日期:2019-12-13 浏览次数:1341
俯视园子,我们惊奇地发现,整个园子从来不是完全单一林相,我们可以看到多个林斑构成了青翠欲滴的生态之网。20年不间断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了园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顶级群落,其中,常绿阔叶树种有香樟、乐昌含笑、深山含笑、杜英、桂花、杨梅、枇杷、油茶、柑橘等,落叶阔叶林有山核桃、黄连木、桃、七叶树、清梅、红梅、美人梅、黄金槐等,灌木林有红花檵木、蓝莓、腊梅、连翘等,针叶林有杉木、湿地松、马尾松、罗汉松、红豆杉等。与此同时,林下我们仿天然生态套种了有的灵芝、黄精、麦冬等中药材,园区一角,种植了多个品种的竹。山上这个“帽子”戴起来了后,整个园区的抗旱生态骨架体系便搭建起来了。因为复杂的林相、蓬勃的树冠树干截留、丰富的凋落物吸蓄、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为我们山地雨水集蓄,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保障——毕竟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无人机盘旋在山腰上空,可以看到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方正地块,这是我们修筑的高标准现代坡地农业示范区、现代坡地果园示范区等,以试验区为核心,以生态路沟为纽带,我们在园区的山腰系上了“带子”。其中,典型的水土保持措施有:①等高线种植的黄花菜植物篱,②生物质碎屑覆盖,③刈割草被敷盖,④鱼鳞坑,⑥狗牙根等乡土草本带状覆盖,⑦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坡改梯工程,⑧13个蓄水总量为411立方米的地下、地上蓄水池,⑨偶遇较陡坡面,生态袋和竹篾箱便登上了舞台,有效地控制了坡面垮塌并实现了绿色覆盖,⑩坡面排水系统——作为流域排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土沟与混凝土沟方式,采用草沟为主体的生态沟道,节水灌溉的滴灌、微喷系统,由百喜草、白茅、小冠花、假俭草等组成的坡面草毯……这些措施,极大的增大了土壤水库库容,利于雨洪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节水优先理念,为抗旱过程中的减少地面蒸发提供了遮蔽,也给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壤水资源。
坡耕地喷灌系统
黄花菜植物篱+生态路沟+地下蓄水池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以TDR等高新设备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土壤墒情预警系统在本次抗旱战争中起到亮剑作用,高效率地指导了整个园区的灌溉,把控了每次的灌溉水量,减少了灌溉浪费,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果园林下等高耕作措施+果树根际精准灌水装置
土壤墒情监控系统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沈发兴/文 张龙、沈发兴/图 江西省水利厅水保处 核稿)
来源: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