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今天是 - 2025年05月23日 - 星期五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

资讯动态

山东省水土保持回顾(至20世纪80年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选编系列(7)

发布日期:2020-09-07 浏览次数:1827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人类活动较早,故水土流失及治理也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平治水土”之说,《诗经》中有水治曰清,土治曰平的描述。原始森林破坏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记载了齐国临淄牛山上的水土流失,“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并借喻阐述了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节制和存养的关系,向大自然有节制的索取。然而随着人口增加,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量加大,毁林垦殖指数由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12.3%,至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剧增至40.3%,由此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造成的灾害随之增加。根据泰安县志和气象资料,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泰山一带茫茫林海,丛草盖地,溪水潺潺,长达758 年的时间未曾发生过旱灾,只出现过7次大水,平均108年发生一次。然而从明宣德年间到明末(14261643年),由于战争频繁,群众生活贫困,原始森林遭到大的破坏,在218年中,出现20个旱年,平均11年一次;7次大水,平均31年一次。清朝(16441911年)268年中,出现旱年18次,平均15年一次;大水11次,平均25年一次。又据蒙阴县康熙二十四年《县志》记载:凡蒙之山,荆棘蛲角,大都不毛,稍有可耕之地,又岁岁冲决,非成河即沙压,沧海桑田变幻顷刻,土瘠民贫,鹑衣蜗居”;遇雨则万山建瓴,澎湃而下,田庐荡洗”;“遇旱则众壑扬尘,田枯泽竭,涓滴难求”。可见,到清朝生态环境早已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灾害相当频繁,人民生活已非常贫困。经过数百年来多次战乱的摧残破坏以及不合理的垦种,原始森林毁坏无余,自然林木植被寥寥无几。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号召民众造水土保持林(当时称山地保安林),但一般规模都较小。牟平县造林会社于1918年承领昆嵛山荒地造林,当年造林22万株,到1926年,8年时间共造林370多万株,是当时面积较大的水土保持林。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1933年山东省造保安林1.7万亩。

19世纪20年代,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任承统、李德毅、沈学礼等人,在金陵大学美籍教师罗德民教授(Walter Clay Lowdermilk,1888-1974)的带领下,在山东开展了水土保持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于1927年在青岛市郊区建立了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试验小区,多次对坡面破坏后的水土流失进行过研究。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在胶东革命根据地,对营造水土保持林非常重视,1945年胶东区行署实业会议决定,营造水土保持林免除负担,荒山造林10年后负担公共用草。到1949年底,烟台实有森林355万亩,其中水土保持林占238万多亩。建国前,山东水土保持主要是农民自发的进行筑地堰、整梯田、植树造林等,缺少组织,成效不大。至1949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仅2737平方公里。


194911月,华东农林水利会议决定在鲁中南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工作。

1950年,华东农科所多次派员到鲁中南进行沂水林场造林及保土植物繁殖试验推广工作,并协助沂水县于沟村进行苇子山典型地段规划和改良梯田、葛藤、腊条栽培试验推广工作。

1951年,省实业厅在莒沂县(现沂水县)黄家店子村设立沂沭河上游水土保持事务所,配合导沭整沂工程,开始在沂沭河上游的崖庄、杨庄、马庄等村,试办、推广谷坊塘坝工程。在国家扶持下,建缓水坝3.1万座,蓄水池13个,修地堰202万道,栽植果树78万株,造林1.10万亩。至1952年,全省建成谷坊7.8万座,其中3.4万座为国家投资。

1949年到1952年的4年间,全省山区共造水土保持林47.9万亩,另外还修建谷防、蓄水池、塘坝、水库等工程设施,使一些地方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控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山区水土保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953年,省水利局在潍、弥河上游蒋峪村建立水土保待事务所,协助临朐县蒋峪、大关、九山等乡,开展封山造林、闸山沟工作。从此,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在鲁中南山区、胶东地区的部分河流上游推广。至1953年底,全省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94平方公里。

1954年省人民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林水利会议,确定造林仍以重点水源山区为主。同年,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冬季林业工作指示》中提出,在水源山区要集中力量营造水源涵养林,并教育群众护山养草,以利水土保持。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进展,水土流失治理由一家一户的个体治理,向一村一社的联片治理发展。

195510月,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提出了“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的方针。

19565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成立了山区生产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组织领导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并组织了200多人的规划队,负责山区生产规划和流域性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逐步向农林水各项措施综合治理发展。全省涌现出一批水土保持先进典型,创造了一些治山、治沟、治田的办法和经验。

1957年省委召开第一次全省山区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山区生产座谈会和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党以愚公移山精神建设山区。会议要求凡是有山区的党委都必须切实把山区工作抓起来,根据不同重点做好规划,争取在三五年内基本上制止水土流失,使山区人民够吃、够烧、够穿、够用,在一定时期内把山区的贫困面貌改变过来。由于领导重视,山区以治山治水为中心的植树造林运动由点到面逐步开展起来。治理模式也由单项治理向农林水各项措施综合治理发展,涌现出莒南县石泉湖、海阳县发城、费县汪沟及莒南县厉家寨等典型。特别是厉家寨农业合作社创造了“三合一”梯田,综合治理效益显著。至1957年底,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2628平方公里。1953-1957年,全省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10万亩,修梯田439万亩,筑坝头地150万亩,筑沟头防护9800处,闸谷坊25万道,建蓄水池8.7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00平方公里。

——治山方面典型:沂水县杨家庄,采取封山造林措施,至1956年底,使90%以上的荒山变成了林地和果园,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1956年汛期下了70年来未有的大雨,没有成灾,农业取得了较好收成。莒南县石泉湖村,自1956年在荒山上封山造林,创造了缓洪拦沙的围山腰工程,在山坡上筑围埝200道,筑月牙埝45道。1957年,遇到几十年未有的大雨和大旱,粮食亩产仍达194公斤,人均收入163元,穷山沟开始走向富裕。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石泉湖农业合作社“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典范”的锦旗

——治沟方面典型:除沟头防护、沟坡种草和闸谷坊外,海阳县发城农业社创造了水坝头地和旱坝头地(淤地坝)代替谷坊。至1957年,全社共有坝头地46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坝头地既排涝又抗旱,比一般梯田增产一倍,最多亩产在500公斤以上。

——治田方面典型:费县汪沟区的“二合一”梯田和莒南县厉家寨农业社的“三合一”水平梯田效益突出。汪沟区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区,未治理前,小麦亩产2530公斤。1956年春,中共汪沟区委领导全区人民,把3.4万亩坡地全部改造成了“二合一”梯田,起到了蓄水保土作用。当年增产粮食110多万公斤,由缺粮区一跃成为余粮区。1957年虽遭受多年未有的特大洪水和晚秋大旱,仍比治理前增产80多万公斤。厉家寨人民在汪沟区“二合一”梯田的基础上,创造了“修埝培埂、深翻整平、挖蓄水排水系统”的“三合一”高标准梯田,削平了5个山头,填平了21个大汪和300多条山沟,把1000多块零碎小地,整成了761520亩的大块“三合一”水平梯田,每亩梯田能蓄水150立方米,每亩产量比一般农田增产60%以上。同时,还把1180多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树。修建塘坝11座,蓄水100多万立方米,浇地1500亩,建谷坊1600座。由于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平均亩产达到276公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半。1957109日,毛泽东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夺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


1957年秋,根据全国山区工作会议和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精神,山东省编制了《1958-1967年山区生产建设规划纲要(草案)》。有关专署、县、社积极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统一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发展到一社、一县或一个专署的大联合、大协作、大会战。沂水县夏蔚农业社动员2.5万多劳力,掀起了治山治水高潮。本着“以蓄为主,沟坡兼治,综合开发”的方针,统一安排山上鱼鳞坑、水平沟,沟壑谷坊、蓄水坝,修建“三合一”和“二合一”梯田,建塘坝、水池、引水灌溉,以及封山育林、造林。苦干4个月,治理186个大小山头,绿化了万亩荒山,控制3.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5%以上,蓄水工程蓄水能力达到450万立方米,修建了350多条渠道,加上各种灌溉设施共可浇地45700亩,占耕地面积的75%。

1958年春,由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主持,在沂水县召开了重点山区县县委书记参加的山区工作现场会,会上明确了山区以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的水土流失治理方针,推广沂水县夏蔚公社“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渠”的治山治水经验。会后,在全省山区形成了有标准、有规划、坡沟兼治、农林水各项措施统一安排、综合集中治理的治山治水高潮。到1959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60平方公里,全省山区已造林900多万亩。在沂山、蒙山、鲁山、泰山、崂山和昆嵛山等广大地区,出现了万亩、几万亩和几十万亩连片的松、柏和刺槐等人工林,发挥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水土流失治理后能保证在一日内降雨达150250毫米的情况下,泥不下坡,水不出沟。过去水土流失严重的沂水县,山区造林80多万亩,占荒山的70%以上,基本实现了绿化,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8%。胶东的昆嵛山7万亩荒山绿化后,开始起到调节气候,保证农业稳产的作用。但也有些地区受“左”的思想影响,滥伐林木,小开荒、扒山皮,使水土保持受到破坏,这一时期虽然也造了一些林,但质量差,成活率低,重新出现了水土流失。

——五莲县组织了三次协作,治山21万亩,造林18万亩,修“三合一”、“二合一”梯田47万亩,深翻地12万亩,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70平方公里。临沂专区组成50万人的常年治理建设队和突击队,奋战在沂沭河流域。蒙阴县因为路远山大,3万人组成的基建队伍按流域、按山头,分片包干,安营扎寨。沂南县在50100里以外的平原地区,调集了1.6万余人,支援山区,苦战半个月,完成6万亩治山任务。沂南、沂源、蒙阴等县还调千名石匠和技工,支援临沂、郯城县缺乏石工的困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沂驻军包治孟良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