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我会成功举办“智慧水利与水保信息化”泰山科技论坛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1868
9月26日至27日,主题为“智慧水利与水保信息化”的第190期泰山科技论坛在济南举行。本次论坛活动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东水土保持学会、山东大学承办,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安山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建德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资源信息科学家孙九林作学术报告。省科协及部分省级学会代表、水利水保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张建德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将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将水利信息化作为推动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解决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重要途径,作为转变水利部门职能的重要手段。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大智慧水利规划和建设力度,促进信息科技与传统水利的交叉与融合,尽快构建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化平台,开展智慧流域决策支持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加大智慧水利相关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力争智慧水利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
孙九林院士作了题为《信息化与大数据》的报告。他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使人们认识到,一场信息革命正在席卷世界,人类正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是信息革命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工业社会通过经济体系、产业结构、组织体系、社会结构四个方面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化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通过同态映射将其变换为数字世界;同时,利用逆变换将数字世界转换至物理世界,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工具。信息化社会具有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的“四化”和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的“四性”的本质特征。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企业、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和决策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改造和重构了企业、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从而把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好处发挥至极大。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过程的结果,大数据通过处理数据理念的思维变革、挖掘数据价值的行业的行业变革、面对数据风险的管理变革的三大变革,让人们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的应用将引领人类思维、理念和方法的全面变革。
山东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汉刚作了《山东省智慧水利和智慧水保建设探讨》报告。报告从智慧水利建设背景,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智慧水利发展愿景和智慧水土保持建设四个方面全面介绍山东智慧水利和智慧水保的建设。山东智慧水利的基础设施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智慧水利建设还要面临着理念、技术、管理三个层面问题。智慧水保还需通过监测体系、信息管理、移动核查、闭环管理四个方面,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统一核查”“统一资源”“统一标准”的“五统一、一共享”的水生态监管目标,实现高效、有力监管。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副教授白征东作了《北斗卫星导航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介绍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中国北斗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目前发展情况及北斗/GNSS主要应用等方面情况。河海大学教授艾萍作了《认知人工智能与智慧水利》的报告,报告以“智慧”的迷雾与认知,“智能”的技术与局限,“挑战”的性质与要求等三个方面为主题,介绍了目前中国人工智能和智慧水利的情况。
参与本次论坛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教授吴晖作《黄委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教授李波作《深度学习与边缘智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教授杨昆作《遥感技术水利监管应用现状与展望》,河海大学教授陈金水作《智慧水利实现技术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光辉作《利用激光扫描系统测定地表随机糙率》,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解建仓作《智慧水利有三条路可走》,北京林业大学史明昌教授作《智慧水土保持》,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教高姚孝友作《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的要求和工作短板》等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发表了自己关于智慧水利水保的意见和见解,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泰山科技论坛”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精心打造,采取统合省级学会优秀学术活动、统一命名支持的方式举办,是全省知名度最高、社会公众参与最广的前沿高端科技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