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今天是 - 2025年05月23日 - 星期五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

资讯动态

临沂市沂水县—“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山东水土保持先进典型事迹选编系列(6)

发布日期:2020-01-30 浏览次数:1700

每当走进地处沂山的沂水县,走进山区里的每一个流域,看到山上郁郁葱葱、花果飘香,看到沟内库塘结串、瀑布成群,看到田野梯田层层、路渠成网,看到乡村排排楼房瓦房、欣欣向荣的景象,总按捺不住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的回忆与赞叹。

 

建国前水土流失严重,沂水人民灾难深重

沂水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沂山山脉南侧,地处淮河流域最北端。境内有大小山头1941个,沂沭河两大断裂带纵贯全境,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素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全县总人口111万人,土地总面积2434.81km2,水土流失严重。

新中国成立前,历代统治者根本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加之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沂水境内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2059.4km2,占总面积的85%。每遇春秋大旱,“井水竭”河干涸”“土地龟裂”“野无寸草“树皮皆尽”民众叫苦不迭。而夏季一遇暴雨,山洪泥沙俱下,流经境内的沂河和发源于此地的沭河桀骜不驯,历史上三年两决口,泛滥于鲁东南广大地区。山区沟河的冲决更是屡见不鲜,致使沂沭河流域成为地荒民贫的“洪患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水保不住,土跟水走,肥随土流,耕地瘠薄,土壤肥力降低,地力减退,严重地块裸沙茫茫、岩石裸露。洪水泥沙进入河道,淤积河流,抬高河床,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悬河”,泄洪能力降低,加重了河流两岸的洪灾损失,并给沂沭河下游的苏北地区增大了防洪压力,影响到淮河下游的防洪能力。水土流失还使得区内生态环境失调,旱、涝、风、雹灾害频繁。据记载,自公元75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全县境内有74个重大水灾年、73个特大旱灾年、15个洪旱双灾年、36个雹灾年,一般性灾害更是年年出现。1936年至1938年连续3年发生水灾,在1937年发生的水灾中,沂沭河漫溢,冲毁农田上万公顷,近700hm2土地遭到水冲沙压,受灾农作物大部分绝产,上千间房屋被冲倒,死亡人口近300人。而1940年至1942年又连续3年大旱,1942年特大干旱时,沂河干涸,水井干枯见底,人、畜吃水都很困难,农作物大部分颗粒无收,百姓民不聊生,正如民谣所言:

穷山秃岭沂水县,既怕涝来又怕旱。

涝了山下一片汪,洪水把山土冲光。

旱年光景更不强,山上山下不打粮。

百姓只有两条路,不要饭来就逃荒。

就这样,沂水这片古老的土地,历史上就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灾难深重的沂水人民,多么渴望早日结束水土流失危害的历史,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硕果累累,沂水人民安居乐业

1949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之时,中国共产党就派山东省林业实验所和山东省水利局的干部来到沂蒙山区,深入沂河上游深山进行勘察,制定水土保持计划,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04月,山东省农林厅水利局的技术人员来到沭河上游的沂山开展修建谷坊、塘坝工程,拦沙蓄洪,控制水土流失。8月在东于沟村围子山进行整修改良梯田、栽培葛藤、腊条等试点工作。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支援前线刚刚归来的沂水父老乡亲。人们怀着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意气风发地投入到了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在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处处摆开了治山治水的战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到处是劳动号子,人的海洋,闸山沟、整梯田、修库塘、挖穴栽树等水土保持活动掀起了高潮。随着山东省实业厅水土保持事务所和山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试验站在沂水的相继建立,该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逐渐由简单的项目建设发展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由零星分散治理发展到按水系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总体规划、全面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走上了科学轨道。

1957年,夏蔚区在时任党委书记王恒全的带领下,综合治理了朱家坪、望海峰、五台山等小流域,为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经验。19583月,山东省山区工作现场会在沂水召开,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舒同同志将那里小流域治理的经验概括为:“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渠,封造育种乔灌草,圈养牵放五业兴。”同年5月,冀、鲁、豫、京4省(直辖市)农田水利观摩评比团来到沂水,认为“夏蔚区的治山治水工程全面系统,布局合理,组织严密,标准质量好,树立了治山治水的旗帜。”其间,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和中央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先后视察了沂水的水土保持工程,指出“这是缓洪拦沙、治山治水的好经验,是根治沂沭河的根本,要大力推广。”高桥的柳子沟流域水土保持样板点事迹和夏蔚的治山治水典型事迹先后参加了全国农业展览,得到了广泛赞誉。


1958年,时任省委书记舒同(左一)在夏蔚公社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右一为夏蔚公社党委书记王恒全

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山丘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曾一度中断,部分地区出现了乱砍滥伐和乱垦乱牧现象,破堰种植、顺坡耕作、陡坡开荒等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也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小流域内综合防护功能大为降低,经济效益低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长期以来,受“左”的影响和“左”的运行管理机制束缚,人们禁锢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敢想,不敢干,走老路,步陈规。山区小流域内的生产就是种粮,种粮,再种粮,即使栽树,也无外乎是刺槐、松柏和紫穗槐之类。经营方式上是统着干、均分配,致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没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后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山里的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山外有美好的大千世界,思想豁然开朗,特别是通过贯彻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和“加强经营管理,注重经济效益”的方针,人们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行动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规划治理建设中,不仅仅将水土流失小流域看作一个自然单元,而且把它当作商品经济建设的一个社会经济单元来看待。坚持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等项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流域内部在搞好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控制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围绕社会需求,注重经济林果开发和高产高效作物的栽培。1980年,以菜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点,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工程、水利部淮委水土保持试点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山东省水土保持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等先后在沂水实施,全县小流域商品经济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的小流域商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将原来传统的水土流失农业区逐步建设为“资源整体配置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经济总量大,产品质量优,综合效益高”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区。


山清水秀,林茂粮丰,被誉为“牛场子模式”的夏蔚镇牛场子小流域,过去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沟河淤积,生态环境恶劣,广种薄收,人民生活困苦的穷山村。1972年每个工日仅值7分钱,百多户的小村,闯关东的就有20户,光棍汉30多人。从1978年开始,在新任党支部书记朱文德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沂蒙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照“山顶松槐戴帽,山中果树缠绕,沟道节节拦闸,堰坡栽花植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小流域商品经济,目前全村整山造林267hm2,森林覆盖率达到69%,人均0.4hm2林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其综合治理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凤落院村是一个库区村,20世纪70年代末,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天旱不长草、天涝流泥沙的荒山秃岭。1978年人均粮食不足100kg,人均收入不足50元。但凤落院人没有消沉下去,他们根据村里的三大优势———山场、水源和劳动力,制订了“远上林果近抓牧,粮食自给且有余,年年上个水项目,综合开发奔富路”的指导方针,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用小推车将水库淤泥一车车运至荒山秃岭上,使贫瘠的山地变成了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在山顶和岭头栽上了四季常青的松柏,山腰发展了苹果、桃、杏、柿子、花椒等杂果,并修了14km环山经济路,修建拦水坝2座、拦沙坝50道,建成了装机容量90kW的扬水站,配套了200个山坡蓄水池,铺设压力管道710m,修成三面光渠道1.1m,全村吃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粮田和果园仅用168h就浇灌一遍。现如今,一排排瓦房楼房镶嵌在山坡上,村里硬化了道路,形成了一处集贸市场,建起了文化大院,修建了篮球场,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达到了移动电话信号全覆盖,实现了“山顶松柏山腰果,山下梯田粮仓垛,村中建设安乐窝”的目标,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称号。

院东头乡是一个纯山区,也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这里山高坡陡沟深,85%的耕地分布在沟间梁坡上,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奇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多年来,适应市场需求,始终坚持走“远抓林果近抓姜,水利工程作保障,综合开发奔小康”的流域治理路子,初步将峙密河、岩峪、桃棵子、西墙峪、田家峪、留虎峪等水土流失区建设成了“以林果业为基础,梯田生姜为龙头,畜牧业创高效,观光生态旅游业大发展”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境内有我国北方著名的板栗生产基地和蜚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生姜生产基地,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摩天岭示范区的主体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51%,成为远近闻名的环境优美乡、生活富裕乡。


象牛场子、凤落院一样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水土保持小流域似繁星点点,镶嵌在沂水县的山水之间。有以桃、大樱桃为主,胜似世外桃源的对荆峪、佃坪、桃峪、王庄、葛沟流域;有以水平梯田建设为基础,优质“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嘎啦蜜”“元帅”“金冠苹果为支柱产业而闻名的“花果山”———诸葛镇的新庄、华庄、秀峪、马崮峪等小流域;有“青石板上晒红袍”,以柿子、花椒为主导产品的马都峪、云头峪、石旺峪、王庄、杨家洼、上位等小流域;有以“蒙山龙雾”茶为主的小庄子、留虎峪、同家庄流域;有以出口花生为主的响水河、楼子、红河、黄石山、顺天河流域;有以瓜菜为主的黄花河、跋山、双沟、沙岭子、北坡流域;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雪山彩虹谷、山东地下大峡谷、天然地下画廊、地下荧光湖、灵泉山、天上王城、圣水坊流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水土保持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沂水县先后出现了股份合作、租赁、拍卖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加快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速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巩固了治理成果,提高了综合开发水平。到20098月,全县累计治理开发小流域7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5km2。治理过的小流域,森林覆盖率都在40%以上,削减洪峰42%以上,蓄水效率达66%,减沙效率72%以上,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达到了“中雨水土不出田,大雨水土拦在沟,暴雨季节不成灾”的拦蓄标准。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粮食、果品产量连年上升,商品率达68%。条条流域呈现出山顶绿树成荫,沟沟波光粼粼,坡坡硕果累累,路渠阡陌纵横,村村万象更新的美丽景象。人民丰衣足食,百姓安居乐业,日子红红火火。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未来,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就全县来说,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也不平衡,没有得到治理或治理标准不高的小流域尚有近90条,综合治理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科研攻关,推广先进技术,增大科技含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质量和综合治理开发水平。这方面沂水县已经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如《水土保持技术在防洪抗旱减灾中的应用》《水土保持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研究》等课题获得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淮委试点张马、杨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获得山东省优质工程奖;马莲河小流域《石灰岩地区综合开发试验研究》课题已获得临沂市星火科技二等奖,《李家峪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研究》《响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研究》等课题获得临沂市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沂蒙山紫色泥页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得2019年度山东水土保持学会重点领域创新项目资助。要大力抓好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更加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沂水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延伸阅读:

关于表彰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通报(1984年)

牛场子村小流域治理经验

田家峪村水土流失治理案例




(山东水土保持学会秘书处)